作品名称:用匠心作品唱响时代之声

tuoni 2024-04-25 21次阅读

文艺创作是一项艰巨的创作工作,不能急功近利,需要精益求精的“工匠精神”。创作者必须要有耐心、冷静、稳健、不断学习。

我出生于军人家庭,成长于部队大院。我的童年记忆里充满了嘹亮的军号声。我的父母都是从事歌曲创作的,我从小就对军歌有着特殊的感情。后来我参军了,军旅生活给了我一生的财富。

中学毕业后,我去了山西,开始在公司工作了7年。站岗、露营、训练,有时每天行军200多英里。好不容易上床休息了一会儿,我才捡起脚上的水泡,细细品味行军的感觉。一天晚上,我站岗的时候,看着天上的月亮。我感慨万千,拿起笔写下了《站在哨所望北京》,寄给了妈妈。这首诗是我的第一部作品,现在看来还有些稚嫩,但却引领我走上了创作之路。

创作的方式有千万种,深入生活是第一种。我从事文学艺术创作已有半个多世纪了。军营的火热生活和基层的淳朴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。我在前线呆了半年,陪伴演出队送兵上战场,亲眼看到了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和牺牲。时隔10年,我重访家乡,在烈士陵园看到了昔日战友的墓碑。然后我就想到了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来保卫祖国。我的崇敬之情和怀念之情油然而生,我写下了歌词《当兵的人》。这首歌从军人的角度出发,唱出了军人的英雄心。军人与普通人“一样”。他们离开家乡会想念父母,但他们与常人“不同”,因为他们仍然肩负着保护家庭和国家的重任。后来,《当兵的人》被广泛传唱。有人说,这首歌唱进了战士们的心里。我想作品之所以受到大家的认可,是因为歌曲蕴含着真实的情感力量。

创作不能只是坐在家里看书查资料。一定要现场去体验、去感受。主题的提炼是在不断的理解和探索中一步步变得生动起来的。我和同事在创作大型声乐组曲《西柏坡组歌》时,三年内九次去西柏坡采风。从参观纪念馆到寻找红色足迹,从与民俗专家交流到实地考察,随着我们对西柏坡精神的理解不断深入,创作灵感就会层出不穷。虽然这部作品已经修改了10多次,但我对歌曲《天下乡亲》仍然不满意。我感觉我还没有找到这部作品的歌词。直到我们到了一个村庄,一位老人拉着我的手说:“希望你在这里!”这句话一下子把我惊醒了。 “风也牵挂着你,雨也想念着你。我住过的小山村,我配得上你吗……我来的时候,你付出了一切。当你期盼的时候,哪里又是你呢?”我?当你急于看穿的时候,我用了什么?来报答你的?”歌词自然地从我的笔下流淌出来。

一切创作手法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。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,军歌的歌词、旋律、曲调不断发展。军歌创作如何适应时代,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。但无论如何变迁,军歌依然凝聚着不可阻挡的英雄气概,凝聚着钢铁洪流的磅礴力量,承载着战士们的光荣使命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一首军歌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情感,一部军歌史则凝聚了人民军队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的光辉历史。

文学艺术创作是一项艰巨的创造性工作。我们不能急功近利,而是需要精益求精的“匠心”。创作者必须耐心、冷静、稳重,不断学习:向基层学习,军人朴素、接地气的语言更感人,军队官兵的原创作品最能体现他们的心声;学习传统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创作者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宝库;向生活学习,生活的沃土为我们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开阔了我们的视野。歌词必须像种子一样种在生命沃土上,然后才能乘着音乐的翅膀翱翔。

我已经七十多岁了,仍然在创作的道路上不懈地追求。近年来,担任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《奋斗吧中华儿女》等国家重大文艺演出的总编剧、民族歌剧《:010》编剧-30000,以及交响组曲《雁翎队》的作词家和作家。从诠释建功新时代铿锵誓言的《长城》,到歌颂重新包装、砥砺前行的《强军战歌》,我在创作中见证了伟大时代,也唱出了通过歌曲来了解时代。

(作者为作词、一级编剧王晓玲,记者匡熙熙采访整理)

space.gif

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